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在东都积贮布帛被王世充占用
文/韩纪民

说起傅说、吕望,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、如雷贯耳的人物。傅说,商朝人,相传为奴隶,被商王武丁破格提拔为宰相,协助武丁使天下大治;吕望,即姜太公,他辅佐周武王灭商纣王,建立周朝。这两位可谓是商、周两朝顶尖式的大贤。但毛泽东在读《新唐书》时,却指出唐朝初期有一个大臣的才德远超傅说、吕望,而此人在历史上却并不太出名。他是谁?他就是大唐初期宰相马周。
一、被人捉刀,得遇明君
唐朝初建,唐太宗李世民倚重的两位宰相房玄龄、杜如晦十分有名。房玄龄善于谋划,杜如晦长于决断,史称“房谋杜断”。后世论唐代良相,首推“房、杜”。而李世民后来的宰相马周,才德并不亚于房、杜二人,也称得上奇人奇才。毛泽东读《新唐书》《旧唐书》,对马周给予极高的关注,作出了与众不同的极高评价。

◆毛泽东在庐山的寓所读书。
马周受重用,源于一次被“捉刀”的传奇经历。
马周(公元601—648年),字宾王,博州茌平县(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茌平镇马庄)人,唐太宗时期难得的人臣。历任监察御史、给事中、中书舍人、中书令,兼太子右庶子。马周去世后,唐太宗亲为举哀,追赠幽州都督,陪葬昭陵。唐高宗即位后,追赠其为尚书右仆射、高唐县公,后又配享高宗庙庭,备享尊荣。
据《新唐书·马周传》记载:马周早年丧父,家里贫穷拮据,但他十分喜爱学习,精通《诗经》和《春秋》。他性格旷达豪迈,放荡不羁,乡里人见他不拘小节,都瞧不起他。踏入仕途后,开始做一名低级官员,不被人重视。刺史达奚恕屡次责备他,马周于是离开,客居密州。朝臣赵仁本认为他是高才,资助丰厚的行装,叫他入关寻求大的发展。马周停留客居在汴,又遭浚仪令崔贤侮辱,气愤之下向西而去,住宿在新丰,旅店主人见他贫穷落魄不招待他。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,悠然独饮,旁若无人。到了长安,马周寄居在中郎将常何门下,寻求发展机会。

◆唐初宰相马周雕像。
贞观五年(公元631年),因关中大旱,以善于纳谏著称的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政,谈论朝政得失。常何一介武夫,没有文化,便请马周代笔写奏章。于是马周替常何写了一份奏折,向唐太宗条陈20多件事,“皆为当时所切”,点中要害问题。太宗阅后大喜,但又怀疑奏折不可能是大老粗常何所写,便奇怪地询问此奏折究系何人所作?常何是个厚道人,便老老实实承认:这不是臣所能写出来的,是家客马周教臣这么说的。还特意点明,这位家客是忠孝之人。求才若渴的太宗当天即召见马周。未到之前,四次派人催促。太宗与马周相见交谈后,大喜过望,立即下诏让时年30岁的马周在门下省值班。因常何最先发现马周这个人才,爱屋及乌,太宗赏赐常何帛300匹。第二年,马周即拜授监察御史,奉命出使都称职,深得太宗嘉许。从此,出身低微,仕途屡经坎坷的马周平步青云,成为太宗的股肱大臣。马周针对当时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,及时而恳切地向太宗提出了一系列建言。这些建言,高屋建瓴,不为尊者讳,切中时弊,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,为唐太宗所采纳。中国封建时代最辉煌的大唐贞观盛世的形成与延续,有马周的突出贡献。
二、高度评价:“贾生《治安策》以后第一奇文”
贞观六年(公元632年),时年31岁的马周给唐太宗上了一份奏折。此奏折获得毛泽东的极高评价。在《新唐书·马周传》记载的马周上奏的一段文字天头上,毛泽东挥笔批注:“贾生《治安策》以后第一奇文。宋人万言书,如苏轼之流所为者,纸上空谈耳。”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,第235页)贾生,即贾谊,西汉最著名的政论家,是毛泽东屡屡称道的“英俊天才”。他写的《治安策》历代传颂,非常有名。鲁迅先生在《汉文学史纲要》中,评价此文是“沾溉后人,其泽甚远”的“西汉鸿文”。毛泽东更是把《治安策》评为“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,……全文切中当时的事理,有一种颇好的气氛,值得一看”。(《毛泽东书信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,第539页)毛泽东把马周的奏折赞为“《治安策》以后第一奇文”,而把苏轼等人的“万言书”视为不过是书生的“纸上空谈”,褒贬之间,对马周的推崇可见一斑。
马周的奏折“奇”在哪里?主要奇在:
建议唐太宗“节俭于身,恩加于人”,关心百姓疾苦。他分析历朝历代治理的经验教训说:“然自古明王圣主,虽因人设教,而大要节俭于身,恩加于人,故其下爱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畏之如雷霆,卜祚遐长,而祸乱不作也。”毛泽东在读到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记载的这一部分内容时密加圈点,在“节俭于身,恩加于人”处,逐字加了套圈,天头上连画三个大圈。马周列举尧、禹、汉文帝、汉景帝节俭的事例,对照当今皇室现实,尖锐地指出:“今京师及益州诸处,营造供奉器物,并王妃主服饰,皆过靡丽。”对老百姓所服的徭役太重,“颇嗟怨”。他对太宗说:“陛下少处人间,知百姓辛苦,前代成败,目所亲见,尚犹如此,而皇太子生长深宫,不更外事,即万岁后,圣虑之所当忧也。”毛泽东在“陛下少处人间……目所亲见”处,字字都加了旁圈,在天头上画了三个大圈。他对马周不回避严重的社会问题,不怕惹皇帝不高兴,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,直白地反映皇室过度奢侈浪费的现实,建议唐太宗“节俭于身,恩加于人”,格外赞赏。

建议唐太宗注意到国之兴亡在于百姓苦乐,从而推行节俭政策,让百姓休养生息。他说:“自古以来,国之兴亡,不由积蓄多少,在百姓苦乐也。”毛泽东在此处天头上画了三个圈,逐字加了旁圈。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,马周以刚灭亡的隋朝举例道:隋朝在洛口仓储粮而被李密接管,在东都积贮布帛被王世充占用,西京府库的积蓄也为大唐所用。假使洛口仓、东都均没有粮食布帛,李密、王世充等就不可能奋臂一挥,一下子集聚起那么多人马造反。而且,“但贮积者,固有国之常,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,岂人劳而强敛之以资寇也?”马周认为,贮积固然是立国的常规,但应在百姓有余力时才收聚,岂能在百姓劳顿之时强迫聚敛而等同于用来资助敌寇呢?毛泽东对这段引文逐字加了旁圈,显示出他对马周深刻见解的高度认同。马周举例说,贞观初年,全国遭灾减产,但天下很安定,就是因为百姓知道皇帝怜悯体贴他们而无怨言;而现在百姓都有怨言则是认为皇帝不怜悯体贴他们。其根源在于国家现在所做的事,大多都是不迫切的。为此,应恢复实行贞观初年的政策,推行节俭,让百姓休养生息。这样,百姓们就会高兴得载歌载舞。如果百姓已经疲惫不堪,还不停地役使他们,万一国内遭受大灾害,边境又传来战争警报,狂妄狡诈之徒也暗中兴起,那就不是皇帝废寝忘食能解决的了。应该说,马周对当时唐帝国的现状和隐藏危机分析得相当深透,所提对策也稳妥可行,从而得到毛泽东由衷赞赏。
建议唐太宗慎重分封诸王、功臣,不可“树置失宜,不预为节制”。马周分析道:汉晋以来,祸乱天下的,哪一个不是诸王中的人呢?都是因为皇上封授不当,也不事先加以节制,以至于导致灭亡。国君岂不知这个道理,但沉溺于个人的私爱难以摆脱罢了,所以虽然前车已经颠覆,而后车仍不改辙。现在天下百姓还少,而诸王人数已多,对于其中宠遇过厚的,愚臣很为他们担心。他举曹操宠爱曹植,曹丕即位后,曹植备受猜忌,对他防备禁闭如同囚犯为例,说明“先帝加恩太多,故嗣王疑而畏之也”。毛泽东在这一句加了旁圈。马周希望唐太宗不要“前车既覆,而后车不改辙也”。毛泽东对这一句又加了旁圈,在天头上画了三个圈,对马周为唐社稷长治久安的考虑和筹策,深表认同。

建议唐太宗以民为本,加强对县令、刺史尤其是刺史的选拔和任用。唐朝的官制,地方设州县两级,州设刺史,县设县令。马周饱读文史,又起自底层,深知州县两级长官尤其是“刺史”对于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。他强调说:“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。必也使百姓安乐,在刺史、县令耳。县令既众,不可皆贤,但州得良刺史可矣。”毛泽东从“必也使百姓安乐”一句下,逐字加了旁圈,显现出对马周真知灼见的重视。马周认为,县令人数众多,不可能都是贤人,但每州选拔一个好刺史还是可以的。如果全国的刺史都任用得当,皇帝就可以拱手端坐于朝堂之上,还有什么要做的呢?国家也就安定了。马周进而指出,现在朝廷只重视内官,而对县令、刺史的选拔颇为轻视。而且刺史大多是武将中立有功勋的人,有的是任京官不称职又派出补任外官。因德行才能术略提拔任用的,十个中没有一个。所以州县治理不善,百姓不安,皆缘于此。
马周的奏折并无突出的文采、激扬的文字,但结合大唐帝国的现实,居安思危,平实道来,所提建议都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战略,而且问题抓得准,分析得透,简明扼要,不吞吞吐吐绕弯子,建言既可信又可行。这是毛泽东把马周的奏折誉为“《治安策》以后第一奇文”的最主要原因。《新唐书·马周传》评述马周:善于陈述论奏,机敏明辨,论事切中事物要害,裁决处理周密,得到当时人的赞誉。“皇帝经常说:我片刻不见马周就想他。”岑文本(唐太宗宰相)对所亲近的人说,“马周议论事情,文章切中事理,没有一句可增减的,听起来有条不紊,令人不知疲倦。苏秦、张仪、终军、贾谊也正是这样罢了。”
三、高度赞誉:“傅说、吕望何足道哉。马周才德迥乎远矣”
《新唐书》的作者欧阳修在《马周传》后有段评论:“周之遇太宗,顾不异哉!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,若素宦于朝、明习宪章者,非王佐才,畴以及兹?其自视与筑岩、钓渭亦何以异!迹夫帝锐于立事,而周所建皆切一时,以明佐圣,故君宰间不胶漆而固,恨相得晚,宜矣。然周才不逮傅说、吕望,使后世未有述焉,惜乎!”(许嘉璐主编:《二十四史全译·新唐书第五册》,同心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,第2561页)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:“马周遇到太宗,难道不奇异吗!由一介草民评说天下大事,就像平日在朝做官、通晓熟习典章制度的人一样,不是辅佐圣王之才,谁又能达到这样呢?他对自己的估价是和版筑于傅岩的傅说、垂钓于渭水的吕望没有什么不同!考察皇帝锐意于建立事业,而马周的建议都切合时事,以精明之才辅佐圣明之君,所以君主宰相之间不用胶漆却很牢固,恨相见太晚,是自然的了。但马周的才能不及傅说、吕望,使后代对他没有什么可称道的,可惜呀!”
马周自视甚高,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傅说、吕望这样的顶尖人才不相上下。欧阳修不认可马周的自我评价,认为他的才能难与傅说、吕望比肩,所以后世名望也小。但毛泽东断然不同意欧阳修对马周的评价,在欧阳修这段话原文的天头上批注,“傅说、吕望何足道哉。马周才德,迥乎远矣”。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,第236页)这个评价可谓相当之高!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。

◆毛泽东在《初唐四杰集》上的批注(部分)。
马周有大才,毋庸置疑。他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,卓越的政治远见,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清醒洞察力。马周也有大德。尽管他因不拘小节遭世人耻笑,但他的大节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。马周病危时,取出历来所上奏的奏章全部烧毁,说:“管仲、晏婴揭露君王的过失,取得死后的名声,我不做这种事!”正因为马周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,才有针对时弊,批评国家时政中重大问题的底气。他对皇帝和国家的忠诚,也深得唐太宗的高度理解和信任,尽管他的建言有些很尖锐,甚至说得很不客气,但太宗还是言听计从,对他有很深的个人感情。马周患消渴病多年,太宗临幸翠微宫,寻求胜地为他建造宅第,经常下诏送去膳食,派名医使者探视护理。太宗还亲自为他调药,命太子问候病情。太宗曾以飞白书赐马周道:“鸾凤冲霄,必假羽翼;股肱之寄,要在忠力。”可见,毛泽东盛赞马周的“才德”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,是发自内心的。毛泽东作为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人物,历来是弱势群体的代表,他对于历史上有突出建树的,又曾是贫人、贱人、受压迫者的人物,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。上世纪50年代,毛泽东读《初唐四杰集》时,信手写下了一大段批语,其中有一段这样说:“青年人比老年人强,贫人、贱人、被人看不起的人、地位低的人,大部分发明创造,占百分之七十以上,都是他们干的。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,也有发明创造。这种三七开的比例,为什么如此,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。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,生力旺盛,迷信较少,顾虑少,天不怕,地不怕,敢想敢说敢干。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,不怕失败,不泼冷水,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,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。我们近来全民性的四化运动(机械化、半机械化、自动化、半自动化),充分地证明我的这个论断。”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,第11-13页)毛泽东在这里结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,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,袒露出他为何对“青年人、贫人、贱人、被人看不起的人、地位低的人”,总是有所偏爱、总是高看一眼的心迹。显现出他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、伟大哲学家的人民史观的无比睿智。马周出身贫寒,被人瞧不起,早年历尽坎坷,但他年轻有为,屡挫屡奋,终成大器。这些都是毛泽东极为赏识、极为看重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尽管毛泽东对马周的评价可能偏爱、偏高一些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毛泽东读《旧唐书·马周传》的天头上,留有他粗重的铅笔字迹:“马周年四十八。”(以虚岁计)(张贻玖:《毛泽东读史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第1版,第91页)在读《新唐书·马周传》时,也是圈圈点点,寄予深情。当读到《新唐书》记载马周曾“命酒一斗八升,悠然独酌,众异之……二十二年卒,年四十八”时,毛泽东批注道:“饮酒过量,使不永年。”(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,第234页)对马周因饮酒过量伤身而不幸早逝,一代伟人的笔端流露出深深的惋惜。
本文为《党史博采》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维权支持: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
配查查-配查查官网-专业配资-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这架“飞行汽车”就在展馆外进行了试飞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