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配资资金1940年8月升为排长
19日,罗卓英下定了作战决心:
把深入锦江南岸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的先头部队吃掉,再向第34师团主力实施合围。
具体部署是:
第49军第105师王铁汉渡过赣江西进,与第26师王克俊和第51师李天霞协力,先将锦江南岸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先头部队歼灭,然后从南向北压缩;
第70军第19师唐伯寅和预备第9师张言传向村前街、龙团圩以及高安推进,从北向南压缩;
第74军第57师余程万和第58师在正面坚守上高城,把日军第34师团死死顶住,并将其滞留在战场以待合围之后歼灭。
20日拂晓,一股刺鼻的异味就在阵地上蔓延开来。黑暗之中,官兵们反应不及,一个个不住咳嗽,涕泪横流,第172团的官兵陆续出现中毒症状。
天还未亮,日军趁机出动主力向官桥、泗溪发起猛攻,第20混成旅团一部也从南路赶来支援,使得第34师团作战的兵力更加雄厚。
天亮之后,30余架日机飞临守军阵地,对着守军频繁轰击。
第172团由于激战数日,在飞机大炮的轮番攻击下,渐渐不支。
因此,日军从官桥、泗溪第57师和58师结合部之间,向我方阵地突入,而58师位于塘坎的阵地出现动摇,战况危急。
眼见部下伤亡众多,第172团团长明灿也丧失了信心,连连向师部请示行止。张灵甫命令说:
“哪怕打到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,也必须守住阵地。”
他放下电话,即刻赶往前沿阵地,协助明团长指挥部队,坚守阵地。
所幸,张灵甫手中还有一个补充团的预备队。之前,补充团被置于阵地的后方高地,面对蜂拥而来的日军,张灵甫便将补充团顶了上去。
补充团在团长何澜的带领下,向扑来的日军发起了猛烈的逆袭,高地上的迫击炮和重机枪也以猛烈的立体火网,将冲锋的日军拦腰截断,成功地遏制住日军的进攻势头。
在塘坎被突破后,他们继续后撤坚守云头山一带。
鉴于日军攻势过猛,阵地一部已被突破,即命第58师收缩防线,撤至上高城外,协同第57师在上高城外进行决战。
半夜,第172团接到军长王耀武的命令:
第19集团军准备收缩防区,将重点集中于县城周围。第58师主力乘夜转移到凌江口休整,并以主力173团、174团驻守白茅山一带。
随后,第172团和野补团最后撤出阵地,一夜之间完成阵地转换。
1992年5月26日,在当年的战场泗溪官桥街,日军在上高会战中遗弃的化学毒气弹被扩建圩集的民工发掘,造成无辜群众一千三百多人中毒。
图片
在上高战场旧址挖出来的日军毒气弹 图片来自网络
挖出的二百余枚毒气弹斑斑锈迹,包裹着日本难以洗清的罪恶,成为控诉日本罪行的最有力史证。
第57师野补团(团附扈国珍代理团长)在村前一带,与日军第218联队第2大队遭遇,给日军以极大杀伤,于20日夜接到74军撤退命令。
日军第218联队第2大队尾随,他们在占领我第57师师部杜家后,遭遇该师迫击炮营射击,大队长浅野重伤被连夜运回南昌,这个联队刚刚进入上高便遭遇重创。
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万万没有料到,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试不爽的锥形突击战术,还未靠近上高城墙,就遭到了惨败。
而历经千辛万苦刚刚打到上高城下,却又因第74军的顽强阻击而裹足不前。
为了保留仅剩的颜面,大贺茂决定奋力一搏。他痛感力量的不足,便拼命寻求混成20旅团向他靠拢。
同时,呼叫日军第三飞行团司令远藤少将,急派飞机增援。
远藤除了派遣轰炸机外,还亲自坐着一架飞机飞临上高城外,向大贺茂空投了一封信件。
图片
图片来自网络
他没有想到,这封信没有飘落到大贺茂的手中,而是飘落在了中国军队阵地,被送到了罗卓英的手中。
这封信件是这样写的:
上高占领,迂延时日,敌军整顿态势,后方扰乱,亦渐活泼,希望迅速占领后即转移……
上高占领,迂延时日,敌军整顿态势,后方扰乱,亦渐活泼,希望迅速占领后即转移……
从这封书信中能够看出,远藤越俎代庖,出谋划策,让大贺茂占领了上高后,赶紧退出,以免前功尽弃。
但是,他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。
事实上,池田直三的混成20旅团此时也已溃不成军。
19日,沿锦江南岸冒进的池田旅团刚刚攻占灰埠,就遭到了重重一击,其赣江支队在寻找渡口过程中,因赣江涨水认错路,耽误了一天。随后,他们经陈家坊偷袭清江县城,以截断中国军队在赣江两岸的联络。
此时,罗卓英令第49军26师急调清江(樟树)一带。日军第20旅团尚未渡河,便遭遇樟树上游迅速渡过赣江的该师第76团,他们加上后来赶到的野补团,前后夹击,在张家山,崇祯观附近歼灭大量日军。
位于最南段黄土岭一带(日军称蜀家堎)的坂本独立步兵102大队,第4中队长佐久间正俊和第2中队长岩桥富五郎战死。
激战3天2夜,日军两个主力中队计46人战死,47人负伤,死伤约占参加战斗300人中的三分之一,该队基本丧失战斗力。
此战,第26师76团某部排长华侨曾天耸,因击毙日军小队长宫内通明名留史册,被第26师师长王克俊誉为“两个可歌可泣”的事件之一。
图片
王克俊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
上高会战时,当时的所有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这一战况,会战结束后一月,报纸上还能见到有关报道。
从这些报道中,能够看到当时战争的真正情况。但是,为了避免被日军侦悉中国军队各部布防情况,当时报纸上所有中国军队的部队番号全部以某某代替。
然而,时隔70年后,从这些报道中,我们依然能够闻到浓浓的硝烟味。
《江西民国日报》1941年4月24日曾刊登了一篇《赣北劳军记》的文章,它写到了某师师长某某某重创池田旅团。
这位师长讲到两件事情,流下眼泪。第一件是:
一位士兵与日军白刃肉搏,彼此互以刺刀插入对方腹部,相持不下,终至气绝身死,犹屹立不倒;另一件是:有一个华侨子弟任排长,有万贯家产,家人屡促回去,毫不为动,每战必身先士卒,此战壮烈殉国。
池田旅团,就是第20独立混成旅团,而重创池田旅团的,则是第26师师长王克俊,他所说的那个华侨子弟,就是曾天耸。
曾天耸是马来西亚华侨,祖居广东梅州,练就一身好武艺,祖父、父亲都在马来亚经商,家境异常富裕,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。
日军全面侵华后,曾天耸回到梅州家乡,踊跃参军,报效祖国,担任机枪手,每战必奋勇争先,杀敌甚众,1940年8月升为排长。
上高会战中,曾天耸率部防守一个叫经楼的地方,进犯的是日军少尉宫内同明率领的一个小队日军。
双方激战时,曾天耸与日军展开肉搏战,他挺着刺刀纵横挑杀,毙敌八名,其中包括日军少尉宫内同明。
后因气力衰竭,中弹身亡,死前还在对搀扶他的战友大声疾呼:
'我杀了八个鬼子,值了!你们不要管我,快去追击。'
此前,日军根本没把第49军放在眼里,他们妄想以少量部队阻遏该军,把他们拖在增援上高的途中。
可是,第49军刘多荃军长毫不含糊,他兵分两路,一面先以26师紧急驰援,一面亲率主力进击敌后。
日军刚刚渡过江心,守候多时的49军官兵立即枪炮齐发。日军的运兵船被悉数击沉,船上日军大部分葬身鱼腹,这股日军的企图迅速破灭。
池田直三大受震动,好歹他的部队也是由素有“皇军之花”之称的第5师团脱胎而来,没想到刚刚开赴战场,就在中国一支杂牌军的打击下,迅速报销了一个大队。
然而,更让他始料不及的,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。
池田直三为了完成对上高的合围,便放开侧翼的第49军,率领混成20旅团的主力向上高的东南屏障英岗岭挺进。
南昌以西的地形,顺锦江自西而东,地势越来越低。以上高为中心,锦江南岸的地势稍微凸出,而英岗岭就是这一带的制高点。
英岗岭上,74军51师早已严阵以待。
51师师长李天霞,人称“霞公”,与军长王耀武一同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。
日后,由于受到孟良崮战役的影响,李天霞的口碑一直不好。但在抗日战场上,他也曾是一员虎将。
长期以来,李天霞都是王耀武的副手。王耀武做补充第1旅旅长,李天霞是第3团团长。补充第1旅扩编为第51师,李天霞则是副师长。
图片
图片来自网络
共事多年,王耀武对他非常了解。知道他善于打穿插堵截的运动战,便把51师作为74军的机动部队,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。
说起来,王耀武还真能知人善任。他知道余程万善于守城,就让余程万的57师守卫上高。张灵甫善于阵地防御,就把58师布置在上高外围的纵深地带。而李天霞和他的51师,则用于机动作战,对付混成20旅团。
李天霞对于王耀武的安排也十分满意,立即率部出击,截击沿锦江南岸向上高突进的池田旅团。
池田直三原以为上高近在咫尺,渡过锦江便可与第34师团汇合,共同进攻上高。但他哪能想到,中国方面的51师已经布好了口袋,正等着他自投罗网。
20日早晨,第51师151团3营9连连长樊逢春在红石岭阵地与敌作战,反复肉搏,壮烈牺牲。
当日夜,该团派加强步兵1连在少校团附代理第1营营长李贵吉的带领下,袭击狮子岭之敌,最后也壮烈牺牲。
在鸡公岭阵地,第153团第1营与敌反复争夺阵地,营附杨柳初率领伙夫杂兵增援,俘虏包括下野松明等多名日军,取得了较大战果。
21日,池田旅团进至来脊岭、猪头山,正要准备渡过锦江,突然遭到了第51师的猛烈攻击。
日军猝不及防,再加上匆匆赶到的第26师从背后一击,在当天的激战中,日军死伤800余人,遗尸400余具,攻势顿挫。
次日凌晨,在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的要求下,池田旅团不顾51师的顽强阻击,利用锥形突进战术,拼死突进,在石头街,日军第104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古贺正战死,这个中队以复仇的心态向我军猛攻。
石头街即将失守,进而威胁华阳,第51师野补团火速赶往华阳峰,驻守该峰的排长周阳带领全排死守,全排最后壮烈牺牲。
日军进展最快的森重第105大队到达横游一带时,以第1、第2两个中队对当面中国军队发动攻击。第2中队中队长松本纪元比较奸猾,他没有像第1中队一样猛打猛冲,而是率队绕到中国军队后面,让化学兵先放毒气。
不巧的是,当时没风,等了半天,终于来了一点风,没想到火柴潮湿打不着,他见状便收兵返回。
此时,第1中队已经尸横遍野,战死68人,除一个出去传信的士官外,该中队士官以上全部被歼。
横游一战是日军第20旅主力上高会战的最后一战,尚未到达上高界埠,便打道回府。
经过两天激战,第51师共歼敌千余人。一举击溃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,这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1个师首次击败日军1个独立混旅团。打出了中国王牌部队的威风。
南路日军余部虽达到与中路日军主力汇合的目的,但反击锐气遭重挫,敌分进合击的左翼攻势被击破。这给国军从两翼对中敌日军包围创造了有利战机。
上高城池的东面、西面、北面都是山峰,南面则是锦江。三面临山、一面临水的上高城,绝对是天堑。
当初,罗卓英把司令部设置在这里,就是因为上高在江南水乡平畴漠漠中的独特地势,而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最终吃了败仗,就因为没有考虑到上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。
中路第34师团自1941年3月19日逼近第74军正面前线阵地后,气焰甚为嚣张,竟在南昌发布了题为“上高陷落在目前”的“大师报号外”。
与敌对峙的第三阵线只有第74军第57师、第58师,而第51师李天霞部已奉命作为机动部队,深入日军侧翼,使得上高正面兵力不足(每营守备约7公里)。
为确保上高,第19集团军一面命第19师唐伯寅部抽调1个加强团挺进高安,扰乱敌后,一面自两翼抽兵增强第74军主战场,同时命第74军第57师,第58师以守为攻,拖住日军主力,实行围攻。
第74军为缩小正面战线,对日军施行反包围,将核心阵地移至下陂桥一带。
图片
中国军队阵地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
20日,二十日,大贺茂把他的师团指挥部推至距上高东北仅十公里的毕家。
同时,集中10余门大炮,30余架飞机集中轰击泗水西岸第74军防守的塘坎、港西罗地区,第58师一部奋力阻击,激战至夜,塘坎附近阵地被敌突破。
21日,第58师转至白茅山,樟树,下荷含一线与第57师潘家桥,云头山阵地成斜交阵地。第57,第58师经过一天血战,击退日军三次猛攻。
据中国战史记载:
21日以后,上高北城一带陷于血战。尤其是22日,敌我双方单日死伤在4000人以上。
第171团团长杜鼎坚守的下陂桥,以及第170团周义重坚守的石洪桥一带,战斗最为激烈。
杜鼎战前换将,将阳奉阴违的第171团第1营营长张作圣撤职,令副营长吴鸿宾代理营长职务,坚定了守卫下陂桥的决心。
第57师野补团中校团附张泽霖,协助第170团防守石洪桥时,身负重伤。第170团少校团附张劲梅率部逆袭,壮烈牺牲。
敌我双方在下陂桥和石洪桥反复争夺、日夜战斗,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。日军还先后派出便衣深入我敌后,意图乱我军心并加以破坏,皆被粉碎。
华阳镇是上高的南面门户,19集团军在此地防务空虚,一旦该地为日军所得,上高城就会被从南面突破,整个会战也将功亏一篑。
第51师补充团以1小时15华里的速度,冒天空9架敌机扫射和帮军阻截,于7时许抢占据华阳及其东北无名高地。
9时许,敌军大至,在10余架飞机轰炸配合下猛扑华阳、全团官兵浴血战斗,敌军死伤累累,阵地屹然未动。
独立混成第20旅团攻不下华阳,乃以主力转向况家,会合白车头南渡的千余人沿江急趋熊坊,意图迂回我军左翼,补充团当派第1营附迫击炮1连向左延伸,与敌演成丁字形的遭遇战。
日军再增援反扑,并以一部绕袭熊坊南端,中国军队拚死抵抗,敌又未得逞,乃施放大量烧夷弹和毒气。战至前半时熊坊失守。
李天霞乃派右翼的两个团先赴援,午夜又收复熊坊。同时,石头街、鸡公岭亦为李师攻克。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陷入背水为阵的窘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查查-配查查官网-专业配资-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